代编者话 韩寒三思(刘如溪)

记得张爱玲在什么地方说过这样一句话:“出名九_九_藏_书_网要趁早啊。”像我这样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人,赶上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自信不会太保守,但,成名成家的思想还是不敢张扬出来,并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就越发谨慎了;反正做事情要紧,浪得虚名又有何用?况且你的那个名,也只是对你自己有用,别人谁还能指望它来吃饭呢?但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可就不这样想了,要出名,要趁早!我不是说韩寒就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但韩寒的事,不知为什么就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的这句名言。

韩寒写过几篇被人称道的作文,本来也是平常的事,问题就在于他别的科目不好,遇了红灯,留了级。从感情上讲,我是同情韩寒的遭遇的;从理智上讲,我是不赞成韩寒的做法的。如果韩寒各门功课都优秀,或者作文写得好,其他功课也不太差,我想社会上也许就不会有许多赞叹声了。对韩寒的赞扬是伴随着对现行应试教育的不满而发出来的,无辜的韩寒被裹挟在这股浑水里,也被搅得晕头转向了。应试教育有许多不足,有识者纷纷指出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把韩寒作为攻击应试教育的长矛或大刀.把自我感觉较好却还不成熟的少年塑造成反潮流的英雄,可就让人多少有些不安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指出这一点,希望韩寒能够清醒头脑,不要被那些满怀善意的大人们给捧杀了。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的《立论》吧,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满月了抱出来给人看,说孩子将来要发财的,得到感谢;说做官的,收回恭维;说将来要死的,大家合力痛打;什么都看透的,只好哈哈哈了。韩寒很聪明,不过,聪明人也会犯糊涂,有时不太能分得清哪些是净言,哪些是噪音。

也难为一个17岁的少年!看看那些年龄不小、阅世精深的大人吧,总是说些离谱的话,我真想揍他们一顿。在《新民晚报》的讨论中,有一篇《不要漏掉钱钟书》的文章,开盘就说:“钱钟书以数学零分而录取清华园,终成世界级的大学者……”这是什么逻辑呢?清华大学是因为钱钟书数学零分才录取他的吗?钱钟书是因为数学零分才成为大学者,还是因为学术上的造诣?数学零分不是成为大学者的前提。钱钟书如果数学不是零分是不是就不能成为大学者了?要是那样的话,怎么解释学医出身的鲁迅、郭沫若,学经济学的郁达夫呢?他们后来没有获诺贝尔奖什么的,是不是当年数学没有得零分的缘故呢?大文学家鲁迅不是说过学文科的也应看看理科的书嘛,何况还没分科、理应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呢?中学时代门门功课优秀,也不是什么全才,仅仅靠中学课本里那点知识,可以解决多少大问题呢?所以偏科只能说是缺陷,并不能说明其他。即便我们的朋友韩寒将来比钱钟书还钱钟书,你能说他有这一天是因为当年他在松江二中时数理化三门课加在一起还不及格的结果吗?可别漏掉了钱钟书,但谁可以保证这孩子将来就是钱钟书,如果他是方仲永呢?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这样的例子在古在今还少吗?早慧不等于成大材.何况这早慧又表现得是不均衡的发展呢。

还拿钱钟书为例,钱钟书所处的时代,大家都是不太学数学的,何况他父亲是几个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希望他子承父业,将来也搞中国古典文学呢。钟书和堂弟钟韩小时候是一起读书的,钟韩就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到了初二开始自学数学的。钱钟韩后来成了我国著名的热工自动化专家,如今到了米寿,还热衷哥德巴赫猜想呢。如果钱钟书生活在今天的学校里,是韩寒的同学,他能不学数学吗?你还会相信他能以数学零分的“好成绩”进人清华园吗?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已渐渐进人数字化生存的时代,科学技术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你再说数学学到初中就可以了,是不是有点只看自己的肚脐眼,不看万里河山呢?人们总喜欢渲染名人的逸闻趣事,豆棚闲话说说也无妨,但你要当真,可真是太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诗之所以传诵千古,并不是因为他能喝酒,而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比李白能喝酒的诗人多着呢。

那么,韩寒的文章到底怎么样呢?我看过他的作文,作文就是作文,无论谁来抬轿,也成不了文学名作,这个问题即使我再爱护韩寒也无庸讳言。何况这个赛那个赛,还不是自我炒作的成分浓,明眼人心里都有一面镜子,只是不愿多说什么坏人家好事罢了。何况对文章的态度,差不多是每人一副眼光,哪里有许多万众称颂的杰作?最近又在《中文自修》杂志上读过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两个章节,总的感觉,韩寒还是有文学才华的,和同龄人比书读得也多,但毕竟还是习作。别人会有和我不同的意见,但起码不能说是什么杰作吧,且不说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算韩寒嫌掉书袋太多的钱钟书的《围城》,是现在的韩寒可以望其项背的吗?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韩寒还不如用写小说的时间学好那些暂时没有学好的科目。这一关韩寒应该过,韩寒现在能够轻松过关才是好样的,远远比再写一部《三重门》之类的小说更有意义。记得是八十年代初,作家王蒙就告诫文学青年“不要挤在文学这条羊肠小道上”。热爱文学,怀着一种梦想,未尝不美,正如天上的彩虹,但倘若把它当作地上的路,却是危险的。且不说人生的路漫长曲折,充满坎坷,就说你的脚板能否练得结实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那些“索性当作家”的劝告,真像痴人说梦,我只要问一句:韩寒如果用稿费养活不了自己,你肯把饭碗让给他吗?我们的双脚毕竟是站在大地上,不能悬浮在空中走路,我们看人看事的出发点也只能在脚下,在现实中。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谁能做到不吃饭也不饿,才有资格高谈阔论。所以不是出名要紧,吃饭才要紧呢。

我不知道韩寒的家境如何,如果很有钱,那当然可以去玩了,包括“玩文学“。忘记了在哪里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位有钱的老太太写信去请教一个文豪,问她儿子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文学家。文豪回信说,每年给他几千镑,让他自己去鬼混吧。别以为这是玩笑话,“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如果没有那些漂泊的生活,也就没有《荒野的呼唤》《马丁·伊登》那样的杰作了;康拉德如果没有多年的水手生涯,你怎敢想象他那些描写大海的小说呢?但话还得说回来,像杰克·伦敦、康拉德这样幸运的人,只是极少数,受了许多磨折,最后终成正果。想来想去,还真不如那个文豪的建议好啊。但如果没有鬼混的资才,要靠自己流汗赚钱吃饭,当作家可真的就不是上选了。如果能有哪所肯赏识韩寒的大学破格录取他,当然幸运,但对韩寒自己,可千万别做这种打算,一旦无人破你一格呢?

我还想说几句关于教育的话。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我还是主张考试的。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今天能在这里说三道四,不能不感谢高考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是不错的,但前提必须是公平、公正。学生都讨厌考试,但考试未必就坏,没有谁喜欢寒冷,但寒冷却可以杀菌消毒。韩寒如果不早一点把功课补好,只能有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命运,这真是令人无比担忧啊。

先辈寻常语,人间未见书;我不是先辈,是兄长,是过来人,也曾因热爱文学耽误过数学之类的功课,但我还是赶上了,也未因此影响我在文学上的发展。何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呢,韩寒葆有现在的才华,补充多方面的养料,一定会大展宏图。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原载于《中文自修》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