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惹人眼

又有回前诗。

有的古本上的回前诗是这样的:

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

它的位置在回目前,可周汇本不取,为什么?因为觉得这应该是批书人表达感慨的诗。

但取了以下这首。这首在回目后,并且先有“题曰”两个字:捐躯报国恩,未报躯犹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俄藏本和杨藏本都有这首诗。(按:为严格地将古本上的这两种诗区别开,在回目前由批书人写的诗,可另称为“回前诗批”;而在回目后,以“题曰”引领的作者写的回前诗,可另称为“回前标题诗”。我在本书中所提到的一回叙述文字开始前的诗,都指的是“回前标题诗”。)说明这不是批者的感慨而是作者的感慨。

很耐琢磨。四句诗没有涉及这一回的故事内容,也不像针对这回里的贾雨村等人物在进行针砭。

这一回毛泽东最看重。他认为这一回是《红楼梦》的总纲,有他的道理。毛泽东不喜欢俞平伯的论红,是可以理解的。俞先生往往以一种闲适的心情,把《红楼梦》当做纯美的东西来把玩。这本来也应该是一种阅读与欣赏的方式,但作为革命家,就很难容忍。按我的理解,毛泽东是认为这个第四回通过“护官符”点出了四大家族,把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一方揭示出来,具有重大的认识价值。而且,这一回写“乱判”,政治社会性批判的力度非常之大,难能可贵。

“护官符”这一节,确实厉害。“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真点得透彻。过去的通行本上,写的是那门子把护官符递给贾雨村看,然后列出护官符的内容。但古本上却是这样写的:“石头亦曾照样抄写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底下才是那四句谚俗口碑。这就照应了古本第一回里的写法,而且在叙述上更具有了客观冷静的调式。各古本上四句顺口溜的排列顺序有差异。所有通行本包括红学所本的顺序都是贾、史、王、薛,但周汇本采甲戌本的排列写法,认为不悖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之旨,乃宝玉处世哲学,亦作者文章法则,贯彻始终。后来有些抄本把王移到薛前,以为王是书中宝玉母家自应在前,这是不懂曹雪芹的文章法则的表现。

周汇本的逐句比较做出抉择,非常认真仔细。比如门子跟贾雨村对话,有一句各古本有差别,有的写成“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有的则把“大道”添一字成“大道理”。红学所本以庚辰本为底本,庚辰本明明是“大道”,却不采用,而是添一“理”字。周汇本取“大道”,是因为那门子曾在葫芦庙里充沙弥,“大道”是佛家用语,曹雪芹是特意要这样写出角色的语言习惯。再如写薛蟠的恶霸心理,一般本子都写成“人命官司一事,他却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但俄藏本写的却是“自为花上几个臭铜”,周汇本取“臭铜”,认为更符合曹雪芹总不愿随俗造句的创作特性。

再回过头来说那首五言回前诗。书中的四大家族毕竟是曹雪芹自己家族及相关家族的一种艺术概括。生活中包括曹家在内的四大家族对康熙皇帝和险些成为皇帝的胤感恩戴德,但太子废掉了,康熙薨掉了,雍正对曹家很不好,雍正十多年后又死掉了,新皇帝乾隆究竟会不会善待曹家呢?倘若弘皙取乾隆而代之,那“君恩”是否就更值得期待呢?生活中如此,小说里的四大家族在“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格局里,究竟能不能获得期待中的“君恩”呢?我以为可以这样来解读。但有这样内涵的回前标题诗是可能惹祸的,因此,后来就被删除了。